太祖创立大明后不但百业待兴,皇朝的敌人们也并没有被制服。内部还有不少敌对势力的残余在负隅顽抗,北方的蒙古也对中原虎视眈眈。这些敌对势力有不少主动躲避于海上,做起了半商半匪的海盗生意。而且这些海匪还与倭寇勾结,对明朝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严重的威胁。
明朝的“倭乱”实际上诞生于元朝中期,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限制,朝廷也没有能力主动出击剿灭倭寇。如果沿海防守,漫长的海岸线又让朝廷守无可守。
所以太祖选择用严格的海禁、内迁居民,断绝倭寇从大陆获取情报、补给等,试图将他们隔绝于国门之外。以便集中精力剿灭内地不臣、防御蒙古并恢复国内的生产。
说明:“通倭”在明朝是等同“谋逆”的重罪,犯了这个罪基本就是死路一条。明朝著名的“小阁老”严世蕃即因这个罪名被判死罪。
原本这可以作为一项临时性的政策,待到国力强大到可以震慑、剿灭海匪、倭寇时再行取消。而且到了永乐时期,明朝在实力上已经具备了放开海禁的条件。但是历史却是永乐在派遣郑和出海远航的同时,仍然严格执行着禁海令。
这又是为什么呢?因为明朝同期执行的另一项政策 -- 封贡互市,断绝了放开海禁的可能。
太祖在“海禁”的同时并没有彻底地关闭国门,而是用“封贡互市”来使周边国家、部族向明朝称藩。具体就是向明朝称藩献贡,既可以获取明朝的高额回赐,也可以获取与明朝互市贸易的权利。如果不海禁,这一政策就无法执行。
看似明朝不用动用军队就获取了和平以及宗主地位,藩邦们也可以获取经济利益,双赢结局。实际上这一政策对明朝的危害非常大。
首先朝贡回赐中,朝廷为了示好于藩邦并形成羁绊,回赐往往数倍甚至十几倍于这些藩邦的朝贡。藩邦们朝贡得越多、越频繁,朝廷相应的支出就越大。实际上永乐之后朝廷就不得不开始限制藩邦们朝贡的次数了。
另一方面,“封贡互市”给海外贸易这种商业行为赋予了浓重的政治内涵和限制 -- 不称臣不得贸易,称臣之后每次贸易也需先获取朝廷许可。这实际上就极大地缩减了从唐朝开始就非常繁盛的对外贸易,贸易量降低朝廷收入必然锐减。
说明:明朝是通过“敕书”(贸易凭证)来管理对外贸易的。每份“敕书”只能使用一次,用完之后如果还想继续贸易,得先向朝廷申请“敕书”。
还有个很多人没有注意到问题是,由于倭寇、海匪等的存在,朝廷无法制止大规模的走私贸易。为了将藩国从走私贸易中吸引过来,朝廷只能在正常的互市贸易中向藩国让利。这就是明朝朝廷垄断了贸易却不怎么赚钱的原因。
不少人认为永乐下西洋其实很赚钱,只是被文官集团给忽悠而停办。这种解释太过于想当然了,我们就从厚黑的角度来反驳这个观点。如果文官们因为担心下西洋干扰他们走私获利而反对,为什么没有官员利用权力通过正常贸易途径去获利?
另外还有个类似的反例,朝廷每年南北漕运的消耗更恐怖,光参与漕运的军卫就有几十万之众。每年耗费在运河维护上的人力、物力更是天文数字。朝廷为什么死活不能改革漕运(朝廷一直有个观点改漕运为海运)?因为大量的官员在利用南北漕运为自己营利,他们就是阻力。
都是赚钱,风险更低、时效更长的合法途径它不香么?真实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这个观点支持者永远也不愿意承认的 -- 撇开政治影响,朝廷通过下西洋获利很低或者根本就是在亏钱。
有种观点认为,大国博弈不应该在乎这些蝇头小利等等。这种说法纯粹就是为了遮羞而顾左右而言他。即便是当下,经济收入也是一个政权能力表现中极其重要的指标之一,因为政权的任何行为都需要经济实力来做保障。
对于古代诸皇朝而言,兴盛的时候我们赞誉国富民安、仓廪殷实;颓亡的时候我们斥责大兴土木、横征暴敛。这不就是经济行为和钱么?
对于朝廷而言,当它缺钱的时候,拿什么去兴修水利,振兴百业?拿什么去募养军队,守卫边疆、征伐四海不臣?更重要的是朝廷缺钱了,就必然会加大征税,平民生活会更为凄苦。难道统御皇朝的皇族、勋贵、官绅们会主动勒紧裤腰带么?
永乐时期,六下西洋、北征蒙古、南平安南、营建北京、疏通运河等。看似威武霸气,然而很快就耗尽了朝廷数十年的积累,仁、宣二帝都被迫选择收缩。北线向长城以南撤退、南线放弃安南,并停办出洋。
说明:永乐大兴土木并不是永乐时期朝廷岁入飙升,一是太祖朝的积累,二是永乐朝大肆使用徭役,疏通运河、营建北京等所需的大量人力朝廷都是不花钱的。而且所需的大量材料也是通过徭役去免费获取。这也是古代诸皇朝一旦开始大兴土木,皇朝就不稳的原因。
而由于海禁,朝廷除非提高农税的上限否则也没有别的渠道去增加岁入。加之皇朝循环中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、农税递减问题。朝廷只会越来越穷,那么自然也就没有财力去恢复以往的荣光。
这都是海禁政策带来的恶果。
也有些人觉得明朝虽然海禁,但是依靠贸易赚了很多钱,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等等。历史上确实如此,但是这不是朝廷本意,并且朝廷并未从中获取一两白银的好处。白银大量流入明朝的同时,衬托着一个尴尬的事实,明朝朝廷是两千多年来最穷的朝廷,没有之一。
很多朋友可能并不相信,明朝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,朝廷岁入基本就没有超过一千万两白银。即便你不相信这些数字,起码也认同明朝灭亡的原因 – 穷死的。汉、唐、宋、元、清,是穷死的么?
说明:上图为明朝中期以来历年的白银税收(前期主要是收实物税,白银收入更低)。崇祯朝岁入飙升的原因是,改实物税为白银,开征了三饷,而且三饷按白银征收。作为对比南宋岁入差不多一亿两白银,清朝中期岁入在四千万两、末期达到三亿两白银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首先朝廷在自己垄断的互市贸易中规避不了政治影响,原本的商业行为会因政治、军事因素而发生让利或者亏损。例如明朝和蒙古诸部的互市,朝廷是不怎么想封贡互市的,但是蒙古即便是开战也要求封贡互市,例如土木堡。
其根源还在于封贡互市对于蒙古诸部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,以至于他们根本无法放弃。既然蒙古诸部可以在封贡互市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,那么明朝就不可能同时也获取巨大经济利益。
实际就像一些学者评论的,明朝和蒙古之间的封贡互市,与其说是“君对臣的赏赐”不如说是类似宋朝的“岁币”,本质都是用经济利益换取和平。
其次朝廷禁止民间贸易,也就意味着民间的贸易是非法的。非法的贸易赚得再多也跟朝廷没关系,既不会分润利益也不会上缴税银。
明朝朝廷一直无法摆脱窘迫的财政状况,朝廷的政策必然内敛。压缩军事开销,导致军事力量的衰减。军事的衰减,导致边疆吃紧,无法震慑和剿杀海匪、倭寇,为了沿海的安全也就更加偏向于海禁。但是严格的海禁会迫使无法生活的沿海贫民,以及逐利的海商们投身海匪、倭寇,从而陷入恶性循环。
到了嘉靖朝,严格的海禁让形势恶化到朝廷快要无力支撑的地步。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肆虐,当地的明军别说剿杀,连自保都困难。而同一时期,北方的蒙古也攻入京畿包围了北京。
说明:俺答汗率军包围京师逼迫明朝谈判,但他并不想占领北京或者割地,而是要求“封贡”并开放互市。
我们都知道这个时候民族英雄戚继光、俞大猷等站了出来,救民于水火。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他们并没有在嘉靖朝剿灭掉东南的倭寇,只是让倭乱没有进一步地恶化下去。
真正让局势逆转的是,隆庆开关(实际上即便是不开关,由于东南沿海的明军防御体系已经被倭寇摧毁,明朝也没有能力继续执行严格的海禁)和日本结束战国、重新统一。开放民间贸易之后,能合法赚钱了,谁还拿刀去玩命?
说明:隆庆开关允许民间贸易,但特别强调不允许与日本贸易,否则以通倭论处。可见倭乱对明朝祸害之深。另外隆庆朝在北方和蒙古也实现了和解 – “俺答封贡”,简单点说就是贸易换和平。
隆庆开关的油画
正是隆庆开关带来的繁盛贸易,让世界的白银开始大量涌入明朝。但是让朝廷尴尬的是,朝廷自身却已经不能参与其中了。
朝廷近两百年的海禁,已经把自己和民间贸易彻底隔离。下至平民,上至官绅都不同意朝廷来分润利益。民间的贸易商要么勾结官绅偷税漏税,要么鼓动平民暴力抗拒缴税。更为重要的是,朝廷由于自己的孱弱,也无力去控制海疆,实力强横的海商甚于在外海营建独立势力完全无视朝廷的管理。
这种情况下让海商们接受封赏承认朝廷宗主地位没有问题,但是让海商们向朝廷分割利益那就无疑于痴人说梦了。
说明:明末郑芝龙、郑成功父子为代表的独立海商势力,明朝朝廷是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,只能讨好、拉拢。
结果就是朝廷依旧贫穷,海商们越来越富,到了明末,海商们甚至比朝廷还富。贫穷的朝廷连自己的士兵都无法养活,还怎么保护皇朝?最终在民乱和关外满清的双重压力下,偌大的皇朝崩溃了。
接替明朝的满清,起初也坚持明朝的海禁政策,禁止民间出海或贸易。原因和明朝最初选择海禁的原因一样,隔绝和剿杀外海的反朝廷势力。
但是清朝相对于明朝,有了两个利好条件 – 没有“倭乱”和征服了蒙古。因为统一日本的幕府,为了稳定统治也开始严格的海禁,“倭乱”的策源地就这么没了。没有外部势力的支援,皇朝内部即便是想要违法走私,也难以形成规模。
而蒙古诸部被征服并直接并入了满清的版图,一方面让满清在皇朝北线得以大规模削减军事开销,另一方面也没有了明朝的“封贡互市”负担。
到了康熙朝,因为基本消灭了外海的反清势力以及海匪。加之康熙本人也认识到,堵根本堵不住 – “向虽严海禁,其走私贸易,何尝断绝”,朝廷一度解除了海禁。
但是到了乾隆时期,海禁又恢复了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乾隆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,首先他是为了驯化臣民,防止臣民受外界影响并在外海营建势力,并且防止像明朝那样出现实力雄厚的海商,危害他的统治。其次是为了垄断贸易 – 赚钱。
虽然乾隆时期朝廷的岁入已经数倍于明末(达到了四千万两),但是对于好大喜功的乾隆来说,钱还是不够。而当时农税已经无法继续增加,所以他要通过垄断贸易来扩大自己的财源。
为什么朝廷垄断贸易在明朝时不赚钱,到了清朝反而赚钱了?原因是前文提到的两个利好条件,由于没有倭乱、海匪等外部势力朝廷将海疆控制得更严格,大规模的走私被杜绝。朝廷真正地垄断了贸易,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。
说明:清朝朝廷垄断贸易说是赚钱,其实只能说是没亏钱。因为鸦片战争后朝廷被迫放开贸易,虽然失去垄断地位,但是由于贸易量的激增,朝廷海关收入远超垄断贸易的收入(很快关税就达到四千万两白银)。
乾隆的十全武功,不论后人怎么评论。这些战争本身都是需要真金白银才能支撑的,而这些钱很多都来源于被他垄断的海外贸易。
因为清朝对内的集权控制更甚于明朝,而外部又没有明朝时那么多不利条件(主要是倭寇)。所以清朝的海禁虽然没有明朝严格,但是实际成效比明朝更为显著。直到列强轰开国门,海禁的历史才真正的终结。
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,既然明、清两朝没有“闭关锁国”,那么落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?原因是朝廷垄断了对外沟通的渠道,实际上就断绝了与世界交流并互相促进的可能。
古代的皇朝是被礼教、儒法所控制,礼教儒法利用孝道、君君臣臣等从社会的基层向上将整个皇朝凝聚到皇权。这也是两千年来皇朝不断更迭,但是我们传统一直不灭的原因。
所以在皇朝的上层朝廷和皇帝眼里,保持这种模式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。因此他们就会本能地排斥和礼教、儒法不一致的任何思想(这一点和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排斥异端是一样的)。
说明:清末的辛亥革命其实可以反证朝廷的选择对于皇朝自身是“正确”的。因为新思想的传入,皇朝的历史彻底的终结了。不然满清即便是覆灭,也会诞生新的皇朝来接替它。
而思想和理念的变化才是人类进步、发展的基础,这也是明朝以来我们就放下了发展的脚步,逐渐被追上并超越的原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